高開低走,足以形容自輸配電價對網側儲能投資說“不”之后,電力系統中儲能投資遭遇大幅“跳水”的境遇,盡管這對于儲能產業來說在感情上是很難接受的事實,但對于電力系統運行者來說,面對行業形態的巨變,確保安全穩定供應的責任和壓力同樣也是確切且緊迫的。
從2017年山西省出臺政策推進獨立儲能電站參與調頻調峰,到2018年下半年廣東調頻輔助服務市場火爆開局,再到2019年6月在南疆以阿克蘇等四個地區開展的“光儲”聯合運行試點項目,以及通過峰谷電價持續開展的用戶側儲能項目探索,在每一個擁有適用場景的地區,政策制定者和眾多入局者,都在不斷嘗試特定需求與儲能商業價值“捆綁”的可能性。
然而,在不斷的產業遷徙中,儲能的戰線隨著政策走向不斷遭遇拓展后的回縮;掣肘于終端電價與偏高的技術成本,儲能不得不頻繁更換賽道,但是多點突擊的商業策略,并沒有使其確立明確的市場主體身份;技術特性與經濟性的明顯優劣性,也使其難以在靈活性市場的話語權爭奪中提前搶灘。
把儲能完全交給并不成熟的電力市場,經濟性這道技術門檻始終難以跨域。在市場建設初期和技術商業化早期,儲能“進與退”的膠著中,也始終交織著技術突破帶來經濟性提升與規?;瘧脤崿F雙循環的“雞與蛋”邏輯悖論。
2020年7月7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組織申報科技創新(儲能)試點示范項目的通知》,擬在全國已投產電力儲能工程(抽水蓄能除外)中組織篩選首批科技創新(儲能)試點示范項目,旨在通過數據積累分析和長期跟蹤評估,總結已投運一年以上,系統投資規模不低于3000萬元人民幣儲能項目的成功經驗和共性問題,促進先進儲能技術裝備與系統集成創新,建立健全相關技術標準,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商業模式,推動出臺支持儲能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
顯然,打破悖論,通過規?;瘧枚嗤緩教剿鹘洕猿雎?,儲能制勝下半場的信條握在每一個入局者手中,也了然于決策者的心中。
兩個“50%”
“不能坐等電價政策出臺,或者是成本下來以后再去做大規模,需要尋找合適的機會,先把規模做起來。”作為此次試點示范工作的主導方,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能源研究所戰略規劃處高級工程師龍望成在日前接受本刊專訪時向記者介紹,“突破儲能的經濟性制約,我個人認為,50%靠技術、50%靠規模,從本次試點項目篩選條件來看,對投資規模設定3000萬元以上的申報條件,折算到成本造價相當于10-20兆瓦的項目規模,這樣的規模對于一個省級電網來說基本能夠體現一定的系統調節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試點示范工作也暗含著將引領儲能往規?;较虬l展的潛臺詞。”
實現規?;瘧?,意味著與市場的深度融合;追求經濟性,也是所有儲能從業者努力付諸實踐的目標。然而從近幾年儲能不斷參照已有電價依據尋找價值內化的過程來看,政策保障和電價機制都還不足以確保儲能項目規?;姆€定運行,儲能的市場身份也始終處于“真空”的狀態。
“市場身份的真空,實際上是系統定位的不明確。”龍望成告訴記者,“從近幾年儲能產業的投資或投入來看,在沒有系統性的發展規劃下,各個儲能投資方的根本出發點是項目的贏利性,這是企業逐利的天然動機。但對于整個電網或者是電力系統來說,儲能這樣的新生事物在系統里究竟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或者是在不同的區域里,系統的需求如何能夠和儲能的技術特性實現商業價值的結合,目前還沒有可供決策參考的確切方案,此次試點示范工作,也是希望通過大量的案例積累,能夠為決策者提供參考依據。”
從目前儲能在電力系統已實踐的商業模式來看,在“火儲聯合”調頻的戰場中,作為火電機組的附屬設備,儲能并沒有在輔助服務市場獲得獨立的經營資格;同時,調頻領域是個迅速飽和的市場,儲能不僅需要與同行“拼速度”,還要與業內“拼價格”,因此也出現了大量的投資浪費和產業內的踩踏。同樣是發揮平抑系統波動的調節功能,無論是在發電側還是用戶側,通過新能源“棄電”電量,或是峰谷價差作為投資的回報渠道,從投資回報源頭的長遠性和市場預期的穩定來說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風險。
另一方面,儲能在系統中的身份究竟是歸屬于發電領域,還是以“非發電單元”的第四種身份置身,時至今日都還沒有定論。在已經固化的發、輸、用電價體系和有待完善的市場化交易機制中,對于源、網、荷不斷融合交匯的領域,支撐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的價值回報空間還沒有明確的邊界劃分。
“從目前的外部環境來看,儲能項目動輒上千萬的投資,在市場里確實面臨很大風險和不確定性。此次試點示范項目本著審慎的原則,采用對已建成的項目作為評估對象,一方面希望通過已經在發電側、用戶側、電網側開展的調頻調壓調峰相關服務進行評估和總結,基于試點的成果進一步了解儲能價值與系統定位;另一方面,通過對已運行項目數據進行更為精確的分析,總結形成可供復制推廣的商業模式;同時在電價機制的設計,以及儲能并網、調用等系統技術標準進行規范完善,進而達到從系統規劃的角度出發,對儲能產業以及系統多種靈活性資源的發展進行科學統籌指導。畢竟能源系統問題的解決方式有很多種,最后大家還是會選擇一個既經濟又與各方需求相吻合、與系統穩定需求相協調的方式。”龍望成補充道。
一個平臺
盡管規?;瘧檬求w現儲能效率與效益,實現快速成本下降的最佳途徑,但這并不意味著分散式儲能發展的衰退,或是排除儲能在不同需求情境下的應用探索。
“正如新能源配儲能項目,可以通過對單個新能源項目的改善,使出力不穩定的電源成為穩定可控可調節的電源;同樣在用戶側,不需要改變原有的電價體系,探路虛擬電廠、負荷集成商等新型商業模式,這些儲能分散式的模式探索都是值得延續的。但是這樣的改善成效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如果這些分散式的儲能可以服從調度,進行統一的運行和調節,以此迎合電力系統的需求,對于系統的貢獻將是被明顯放大地。”龍望成告訴記者,“未來,應搭建一個系統集控平臺,由調度運行方統一發布信息,讓大家知道哪里需要調節資源,哪里可以與市場結合實現投資回報,改變以往儲能各自為戰的狀態,通過分散式的儲能在調用上的集中,構建一個能夠對系統穩定運行產生貢獻的儲能系統,這將成為未來引導儲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無論是回望總結儲能過往的發展路徑,還是在新能源產業扶植政策中可供借鑒的經驗,都表明儲能產業要實現健康持續發展,引導系統靈活性在供需層面的匹配,無疑是現實且必要的。通過對以往運行數據的分析形成系統性發展規劃和對未來趨勢的研判,避免重復和無效投資,也是加強頂層設計的應有之義。
“對于靈活性資源來說,其在不同場景的技術需求是不一致的,與之對應的商業邏輯也是不同的。通過搭建一個聯通、互動的平臺,對系統靈活性的提供方和需求方加強引導,提示包括儲能在內的所有靈活性調節資源可以參與的場景,以及對應場景下技術要求和投資回報途徑,相當于給予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信心。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參與市場也就有了機制上的保障和明確的收益回報渠道,儲能也會在電力市場環境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商業機會。當然,這些預想的實現,都仰仗于電力體制改革和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
從理論走向暢想,從摸索邁入實踐,儲能產業的下半場開場哨音已響。在上半場涉及儲能經濟性的無數次討論已經足夠讓我們重新審視系統調節與市場交易的癥結所在;在關乎于系統調節能力構建的下半場,所有關心電力系統發展方向的從業者,也都期待著具有確定性和指導性的政策變化。
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所有靈活性資源都會尋找到適應自身技術特性的發展路徑,或蓬勃,或消亡;帶動儲能——這一能源領域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實現縱深跨越,也離不開決策者在標準化和技術流程上的規范與監管。出臺并健全并網流程管理制度,給予參與者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穩定的市場預期,在基建、調度、運營等環節,以制度化、規范化的流程指導產業有序發展,或將成為遠勝于補貼、培育國民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關鍵所在。
在此次試點示范工作啟動之際,本刊特邀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中電聯電動汽車及儲能分會會長王志軒,中電聯標準化管理中心副主任汪毅,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劉堅博士,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授級高工裴哲義等業內專業人士,以及寧德時代、陽光電源等企業代表,深度闡釋目前儲能產業在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市場運行及監管等領域,實現儲能商業化、規?;瘧眠^程中的經驗及不足,共同探討激發產業活力,實現儲能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可行路徑。